备注:
类型:
主演:飞翔的_翅膀
导演:内详
语言:
年代:0
简介:听【明代原版】李卓吾批评“罗贯中本”三国志演义,图文并茂,看与今日所读《三国演义》有何不同!内容简介: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》是明代晚期相当重要的一种《三国志演义》版本,它的评点,影响了以后多种版本尤其是毛宗岗评本。本书是明末通俗大家李贽依据罗贯中原版《三国演义》所做的评点本,是一独具特色的版本。在《三国志演义》的版本演变过程中,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》以其独有的特色占据着一席非常突出的重要地位。1、 首次将《三国志演义》由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,回目也由单题变为双题。虽然合并得很简率,回目亦长短参差,但一百二十回的形式却被后来大多数版本所沿袭,清初毛氏父子的评改本便是在此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。2、 开《三国志演义》系统批评之先河。纵观三国版本,最早公开标榜“批评”的是余象斗本。此前的嘉靖本,虽也有小字夹注,对正文进行解释、说明或补充,然并非表述评点者观点的批评。而余象斗的“批评”,也不过相当于眉批,针对小说的具体情节加以评说,多就事论事,缺乏独到的理论见解与深刻的艺术分析,文字比较简略。到了李卓吾评本,则不仅有眉批,且每回回末还有总评,总计字数多达数万,因而形成了比余本完整得多的批评系统。 3、 在批评的内容上敢于标新立异,独树一帜;这在评价人物形象时体现得尤其鲜明突出。更新时间:每日 早7:00点评者简介:李贽 (1527-1602年),号卓吾,福建晉江 (今泉州)人,明末著名史学家及哲学家。他也是一位通俗大家,对通俗文学投入大量心血。他曾评过《水浒传》、《西游记》和《浣紗记》等。全书回目:第一回:祭天地桃园结义 刘玄德斩寇立功第二回:安喜张飞鞭督邮 何进谋杀十常侍第三回:董卓议立陈留王 吕布刺杀丁建阳第四回:废汉君董卓弄权 曹孟德谋杀董卓第五回:曹操起兵伐董卓 虎牢关三战吕布未完待续……
备注:
类型:
主演:老雷讲故事
导演:内详
语言:
年代:0
简介:《三国演义》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,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。在对三国态度上,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,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,隐含着人民对汉室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,尽管这些旧有观点已不容于今日。而书中亦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,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、曹操、关羽、刘备等人。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“贤相”的化身,他具有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高风亮节,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,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、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。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不教天下人负我”的奸雄,既有雄才大略,又残暴奸诈,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。关羽“威猛刚毅”、“义重如山”,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。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、礼贤下士、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,但却也有些小气,有些小人。
备注:
类型:
主演:江工開物
导演:内详
语言:
年代:0
简介:回忆姜存瑞先生(刘立福) 姜存瑞先生,也是天津评书名家,他早年当过木匠,还学过中医,是著名中医程杰三先生的弟子。后来改行学说评书,上世纪20年代初拜蔡豫卿先生为师,实际受业于师爷瑞诚咏,他这个“瑞”字就是师爷给他的。他比顾存德稍大一点,但入门晚,所以管顾先生叫师哥。 他从一出来就在地道外,用他自己的话讲,“地道外一呆三十年没动窝,别人谁行?”这也是他比较得意的地方。地道外他久占“胜芳”和“卿和”两个书场,胜芳是个横着的长条屋子,掌柜的叫蔡宝臣,他兄弟蔡宝义在旁边开了一个“玉芳”书场,比胜芳小。“卿和”是个跳坑的屋子,掌柜的姓马。当年,姜先生拿手的书的《剑侠图》和《大宋八义》,可惜这两部书现在没有了。解放后这些书不让说了,他才改说《三国》,他的《三国》不是传统的道活,他自己和魏存发一起研究的,下的功夫大了。 刚一解放,成立文艺第四公会,我师爷是会长,其中有姜先生,他那时穿着一件新做的黄色的中山服。我很尊敬他,但他也跟我开玩笑,他知道我那时候好玩,跳舞、打台球什么的,一遇见我就跟我说:“可不能不务正了,再玩就该挨打了。” 后来,他参加了河东书曲队,任副团长。他的赋赞最好,气完神足,评论也有独到的地方。1957年的汇演,他使的《斩华雄》,尤其华雄的开脸儿,是真好,四六八句的,琢磨的也好,表演的也好,一气呵成,气力好,口齿清楚,一点都不含糊。我记得当时他穿着是一件什锦白的小褂儿,光头。这一段《斩华雄》他一下子就响了,后来成为了他的经典的保留书目。1962年的第一届“津门曲荟”上,他表演了《三顾茅庐》,1980年第二届“津门曲荟”上,他表演了《草船借箭》,第三届他表演了《定军山》。此外,别的场合还表演过《舌战群儒》和《当阳桥》。 他在台上动作手势比较随意,不算太讲究,有时来回溜达,有时低头摆弄醒子或者扇子。有些招式比较雷同,他最熟的就是“霸王大摔杆”,就总使,谁都使,还有“左脚领镫,镫带绷镫绳,马走上首”都是他惯用的语言。 他的习惯是一进书场和观众挨个打招呼,这是他的风格,有时开书前或者散书后还在台下给观众号脉,所以他的人缘非常好,有观众基础。他说一些杂学,或者人情道很好。他一说到治病方面能耐大了,因为他会。说新书的阶段,他在东兴市场黑记那屋子里,就是从前张连仲说《三侠剑》,久占的地方,我记得他有一个包袱,“一摸是床棉被,怎么知道是棉被呢?贴边宽。”他新书说过《林海雪原》、《铁道游击队》、《吕梁英雄传》、《红岩》等。 WG后,刘瑞森找我商量建团问题,原打算成立一个独立的书曲队,但算了一下人,连许连和(西河门的,他说新书的时候才起来)那样的都算上也不超过三十位(这是刘瑞森原话)。所以就归到和平区里,和鼓曲相声合在一起,成立了实验曲艺团,以原和平区的人为主,郝艳霞、田荫亭、陈凤云、周连旭、贾庆华等位,河东区要的姜先生,河西区要的我,红桥区要的艳桂荣,并带着弦师张田润,最后进来的是郝秀芝和李凤芝。建团的时候,大家推举我为书曲队队长,我不想当也不会当,最后没办法,我向大家表态:“我没当过队长,既然大家要我当,我只不过是给大家跑跑腿,不过我保证一条,我绝对不会踩着大家往上爬。”我确实这么做的。我们在涨工资的时候,上面给的名额有限,我首先表态我自己弃权,姜先生紧跟着表态也弃权,其实他的年龄最长,资历最老,但他的风格是非常高的,也非常积极,姜先生在实验曲艺团入的党。 姜先生开始在小树林那边的书场演出,使《三国》,一去就火了,没有啊,后来我去接他。我们退休后又在和平文化宫相继演出了一个阶段,有一年“六一”儿童节在和平文化宫楼下演出,我说的《张诚》,姜先生说的《打虎上山》,不过他还是按照他那种说法,台下小学生听着就不理解了,比如:狗皮的皮袄,狗皮又叫蹲门貂之类的话。我们俩一起在文化局开始录像,姜先生录制的《斩颜良》,还有田荫亭的《调寇》,可能还有艳桂容《夺印》。后来,钱钰锟在电视台给我录制节目,本来录完我的要录艳桂容的,结果她因为有事来不了,就把姜先生请来,录了半部《三国》,留下了难得的艺术资料。文史资料部门给为他整理过不少非常有价值的文字材料。 姜先生有一子学医,后来他去团里替他父亲领工资时我见过,据说他孙子也曾在曲校学习过。姜先生由于懂中医,自己保养得很好,所有直到1997年去世,他也算评书界比较高寿的一位。
长篇传统苏州评话"三国"之< 定西川>
备注:
类型:
主演:青风紫雨
导演:内详
语言:
年代:0
简介:这属于三国评书里后三国的书,仍然是张国良老先生演播,讲的是刘备取西川定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,许多精彩的回目